哪種心態
早上聽聞一位夥伴感慨地說:「過去只是一味地想去幫助人,卻沒有仔細想過該怎麼幫,沒有方法、沒有模式。」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妙,有各式各樣的風俗、文化、人文、藝術,也有各種個性、想法的人,其實,每件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錯(當然,違法的事不在範圍內),只是「你為什麼想這麼做」而已。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說:「很多人是商業的心態,公益的手法來做事。」這樣做好不好?當然不好,因為這樣做不但無法帶來公益的效益,連商業的結果也達不到。 那該怎麼做呢?並不是「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這麼簡單的邏輯,而是「你為什麼想要這麼做」,當你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才能夠全心的投入在這個目標上,這時候出現的就是「專注」了。 「郭台銘先生想不想去幫助人?我不知道,但我發現他的邏輯是專注於每件事,並把每個環節都做到極致,幫助了客戶,也幫助了消費者,更幫助120多萬個員工的家庭。」我告訴夥伴,所以,無論是公益的心態還是商業的心態,重點在於「你願意花多大的力氣去專注」,股神華倫.巴菲特也說:「專注是全宇宙最可畏的力量。」 國際總裁菁英書院 顧岌然 院長按此處以編輯.
0 評論
有錢人努力「讓」自己有錢
為什麼「如何變得有錢」不重要? 因為「變」有錢的本身,就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與投機心理,「變」的過程或「變」的條件,往往都不是在我們的掌握之中,這就好比你可以去買一張樂透彩券(LOTTERY),但是你無法確知這張樂透能否中獎一樣,那麼,又為何將「致富」這件事,僅僅是透過空幻的「期待」來達成呢? 哈福˙艾克說:有錢人努力「讓」自己有錢,窮人一直想著要「變」有錢。 很多時候,無法致富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的、認真的去思考過「自己想要什麼」。而致富的人因為念頭、目標很清楚,不會只是去「想要變有錢」,他們會「致力」於讓自己更富有,或許從一份有限的薪水開始,在「努力讓自己有錢」的驅動之下,會先毫不保留的貢獻自己,例如一天工作16個小時、一週工作6~7天,犧牲與家人、朋友聚會的時間……,聽起來好像犧牲很大,但仔細想想,如果手中原本就沒有多少財富,又不願意去付出、投入,如何能「變」富有呢? 所以,無法致富的人往往安慰自己「是顆螺絲釘」,認為自己出身卑微,卻完全不理會「英雄不怕出身低」,這句千古名言背後的真理,並且急於尋找自我的合理性,就迫切地希望自己從屬於社會上20/80法則裡最大的一群群體,持平而論,那個80%的群體是富有的還是較不富有的呢? 曾有學員問我:「要怎樣才算有錢呢?」 非常好的提問,我們不必成為像是李嘉誠、郭台銘這樣的首富,記得年輕的時候,剛剛結婚不久,有一次我與內人討論到收入的問題,我說:「等我月收入超過新台幣10萬元,妳就可以不必上班了,好不好?」傳統的大男人思維,內人卻只是笑了笑,沒有說任何話,好面子的我這下急了,「那麼,月收入超過20萬呢?這樣總可以吧!」心裡燃起大丈夫當如是的雄心壯志,這時,內人輕輕的「哼」了一聲,看著我說:「不是多少錢的問題,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一起打拼,將來到餐廳吃飯時,不必看價目表,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這樣的財富滿足就可以了。」從那一刻起,我才領悟到什麼叫做「財富滿足」,沒錯,這裡我們要談的不是誰的錢多,或是誰更富有,而是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做到財富的獨立與滿足。 國際總裁菁英書院 顧岌然 院長按此處以編輯. 沒有犯錯的機會
是什麼樣的豪情壯志,可以驅動人們內心的鬥志?是願景、是理想、是抱負、是信念,是一切的起心動念!各位總裁菁英們,準備好啟動一天的精采了嗎?讓我們為這一片土地與子子孫孫的未來打拼吧!SAY YES! 很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草莓族,缺乏目標與方向感,只想追求「小確性」。前些日子應邀前往臺灣彰化企協洽談培訓專班的籌設事宜,企協的許會長親自出來接待我們。許會長創業打拼30餘年,在自行車零組件及機械行業執業界的牛耳,有非常棒的成就。「年輕人沒有犯錯的機會!我們年輕的時候創業,什麼都不懂,也沒人教,全靠自己摸索,有時候難免弄得頭破血流,犯錯是家常便飯,可是現在的年輕人,雖然受過良好的教育,工作環境、條件都比30多年前好,卻不容許犯錯,這是一種偏見!」許會長侃侃而談。 「為什麼不容許年輕人犯錯呢?」我好奇地問,「因為第一代的創業者辛辛苦苦的打下基礎,深怕年輕一代的沒辦法好好承接,所以要求特別高。」許會長邊講邊用雙手比出高低的落差,的確,這就是目前普遍存在於華人企業的二代接班問題。創業維艱,好不容易建立的基業,任誰都會特別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但這樣的呵護往往造成企業接班的大問題。試想,如果不讓第二代去摸索嘗試,不讓他們具備這些寶貴的經驗與智慧,他們怎麼有辦法扛起這麼大的責任呢? 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也說:「每個勝利者都有一個開始。敢於開始,才能找到勝利的路。」年輕人需要的就是這一個「開始」,不給他們去嘗試,就很難得到勝利的成果。 有沒有什麼可以讓一代放心,二代安心的做法呢?郭台銘先生說:「經驗 = 時間 + 金錢」,可以給第二代一些時間去嘗試,但是第一代求好心切的想法往往讓第二代沒有充分的時間去成長,這時候,就必須透過「金錢」來換取「時間」,方法有二種,一是去聘請有經驗的人來做,但是這樣就不是二代傳承了,最理想的做法是提供一個有效的學習方法,幫二代花錢來買「經驗」。這個「經驗」最好是連第一代都能用得上,那就太棒了! 所以,當下許會長與我們敲定了後面的合作細節,準備透過總裁營運戰略學及總裁資本二套課程來建立一代與二代之間的共同語言,許會長用登山做了比喻:「一代衝,二代穩,三代大步登峰。」成功者的眼光的確與一般人不同,我們還在談二代接班的問題,許會長已經在思考第三代的發展。 我們常常從歷史爭戰中看見,競爭是不會等你準備好的,臺灣彰化企協已經啟動整個協會的學習列車,加速推動企業第一代與第二代的成長,如果其它企業稍有遲疑,將會錯失競爭力升級最佳的契機! 各位總裁菁英們,「沒有播種,何來收穫;沒有辛勤,何來勝利;沒有魔難,何來榮耀;沒有挫折,何來輝煌。」讓我們一起搭上學習的列車吧!SAY YES! 國際總裁菁英書院 顧岌然 院長按此處以編輯. 一萬個人相信就是信仰
馬雲說:「一個人相信是傻子,一百個人相信是蠢貨,一萬個人相信就是信仰。」 成吉思汗的父親是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在成吉思汗還是幼年時就遭遇不測(被毒死),整個部族陷入權力鬥爭,乞顏部族的泰赤烏氏首領塔里忽台為取得該部族的統治權,展開對也速該遺族的圍剿,所以成吉思汗的幼年幾乎是在逃命中度過,靠著毅力跟智謀才艱苦的活了下來。 在乞顏部的族人眼中,包含想剿滅也速該遺族的塔里忽台,甚至成吉思汗本人,大概都想像不到日後的成吉思汗竟成為全蒙古部族的首領,歷經劫難的成吉思汗並未被擊垮,一如許多白手起家的創業家,他深知,要想立足,必須擁有「實力」,所以一點一滴地找回原來父親的舊部,以及離散各地的部族,從一個人到數十個人,再到上百人、上千人、上萬人,形成一股不可被忽視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成吉思汗後來建立了統治歐亞非大陸的空前帝國,他的影響力有多大?全亞洲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身上帶著蒙古族的DNA,最明顯的印記就是屁股上的蒙古斑。這樣空前絕後的影響力是怎麼做到的?根據許多史料及史學專家的研究,就是因為成吉思汗深深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恢復父親也速該地統治地位,即便在那段青黃不接的逃亡年代,他仍然緊緊抓住這個信念,持之以恆的鍛鍊自己的心智與身體,漸漸出落成一個魁梧英挺的少年。 做自己(BE YOURSELF)很重要,相信自己(BELIEVE YOURSELF)更重要,這就是信念的本質,不用去和別人比較,要超越的是每一個昨天的自己。天天跑步的鍛鍊身體,你可能不會有太多的感覺,只有在面對險惡環境下,這些鍛鍊出來的肌耐力才能夠挺住你,而信念,正需要我們天天的鍛鍊。 國際總裁菁英書院 顧岌然 院長按此處以編輯. 自從踏上創業之路,幾年來特別喜歡關注一些人,看他們是如何去做一件困難的事,這就是我經常在文章中分享的一些故事。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困難會這麼多? 自從郭台銘先生說不會笑我之後,我一頭栽進各行各業裡面去幫助一些人、一些企業家翻轉,但是,所見所聞好像處處都是困難,是的,及然想說的是,正因為有這些困難,才有了這些商機,也就是郭先生常說的「痛點」。 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的事?完美的工作、組織、企業、事業、愛情、婚姻、家庭...? 好像沒有吧! 但是,追求完美或是更好的生活是人類的天性,在不完美之中所存在的「缺憾」就是「痛點」,就是我們的「機會」,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待這些事,是「機會」還是「無奈」。 世界上有兩種規則,一個是上帝的規則,就是給困難,然後找出路;另一種是魔鬼的規則,就是找麻煩,然後將麻煩合理化。 「機會」就是上帝的規則,「無奈」就是魔鬼的規則。 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是不斷的關注困難,並且想辦法去解決它,這就是一種創業的心態。 國際總裁菁英書院 顧岌然 院長按此處以編輯. 衡量一個人的領導力,全看他所發出的影響力!的確,各位一定發現,每當交換名片的時候,總覺得各種頭銜滿天飛,讓人頭昏眼花,曾經在一次我與顧立雄律師的餐宴上,鄰桌的一位女士跑來與我交換名片,是一張對折的名片,一翻開,我的媽呀!從上到下居然有將近30個頭銜,這麼「有名」的人,我居然不認識!
這讓我想起了已故的英國王妃黛安娜。她的丈夫查理王子擁有一切:財富、特權、地位、皇儲頭銜。然而,不是他,而是她──戴安娜王妃贏得全世界的注目與掌聲,為什麼?因為黛安娜王妃的「影響力」! 美國波灣戰爭中非常知名的鮑爾將軍曾說:「當人們願意跟隨你,那怕只是出於好奇,都足以表示你已經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散發出領導的魅力。」而黛安娜王妃正是這樣一位懂得發揮正面影響力,吸引大眾目光的「領導者」,無論是她的一言一行、穿著打扮都在她那個年代引領風騷,成為大家競相仿效的對象。 頭銜重不重要? 頭銜唯一能買到的是一點點時間,以及一點點想像的空間,或許可以非常短暫地增加一點點你的影響力,但或許,這一長串的頭銜也會毀掉你僅有的影響力。 我們常說的成功方程式中,有一條是:成功 = 技術 + 方法 + 人脈。什麼是人脈?是人際關係嗎?大部分的人都以為人脈就是在經營人際關係,其實錯了!注意觀察一下那些成功人士的人脈,你會發現,通通與人際關係無關,而是與「實力」有密切關係。20年磨一劍的1500億股王──大立光,董事長林耀英先生原本只是一位中學的化學老師,既沒有雄厚的資本(創業時只有300萬元),也不懂技術(創業時根本是門外漢),更沒有人脈(他最不善交際),但是當同業的華晶光、亞光、今國光、玉晶光等等都已多年低迷下,唯獨大立光科技一枝獨秀,2013年市值更是成長了102%。 知名作家JOHN C. MAXWELL所著的「足以改變你一生的原則與作法(THE IRREFUTABLE LAWS OF THE LEADERSHIP)」,書中提出五個領導力的迷思講得非常好: 1. 經理人就是領袖 2. 創業家就是領袖 3. 有知識的人就是領袖 4. 先驅就是領袖 5. 高階職位的人就是領袖 各位總裁菁英們,真正的領導力是來自影響力,而影響力的本質在於號召他人起而參與的能力,凡自認為在帶領走卻沒有人跟隨的,只不過是在閒逛而已,就像是前面提到那位擁有將近30個頭銜的女士,總是在不同的宴席場合閒逛而已。 國際總裁菁英書院 顧岌然 院長 |